大家对于直播带货都不陌生吧,看淘宝直播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李某某和薇某,直播间挤爆,上架的商品都是秒光,瞬间清空库存,绝对称得上2019年的风口。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网络直播带货热上加热,在某一天突然刷淘宝直播,发现朱丹、吉杰、叶一茜 李静等影视娱乐圈的艺人主持人都加入到了直播大军中来。
现在的直播,像极了当初风光无限的开网店,只要是个企业都在喊着要直播带货,大有“唯有直播可以定乾坤”的阵势。直播带货就像网店一样,逐渐在成为各大商家的标配,别人有,你没有,那你就落伍了,没有竞争力了,所以,无数商家往里扎。
疫情的突然来临,给短视频行业,直播带货带来爆炸式的发展。董小姐带货超百亿元,雷总更上一层楼,不到一小时销售2亿。直播带货真的太火太火了。给人一种只要能进场,就能捞一桶金的错觉。真的是这样吗?直播真的这么赚钱吗?或许真有赚钱的,但那只是少数。
下面我为大家揭秘几种直播的套路,给大家看待直播带货一个参考。
1、“吵架式”带货哄骗诱导消费者
“我们贴了多少你知道么?贴了两千多万。”“不要再贴了!”
不久前的“双11”直播带货活动中,一名女子在某直播平台的直播间大声嘶吼,试图阻止男主播“降价倒贴”的行为,男主播称自己已经“卖了9900万”,并“咆哮”道“为了破亿,贴!”
当听到男主播将“专柜价1599(元)”“镶了一颗真钻”的项链降到“98(元)”时,女子一边推搡着男主播,一边摔掉话筒,并大声质问对方“从开始到现在你贴了多少?”
随后直播间里,动感的音乐响起,多名工作人员与主播一起大喊着“98(元)”,工作人员口中的卖货量很快从“1500单”增至“3500单”。
某主播直播画面。 微博视频截图
这一幕被网友戏称为“奥斯卡级别的表演”。有网友留言称看过几次该男主播的直播,“都是这个套路”,即“品牌方给一个价,他同意,然后他突然给个超低价直接放链接,然后品牌方不高兴,在直播间吵架。”
等你收到货,你会发现,号称1500多原价的链子,其实也就50块价格的质量。你去拼多多买或许都比它质量要好!但是经过了剧本吵架式的推销,销量就不得了,连拼多多都自愧不如。
然而消费者却以为自己捡到了大便宜,无非就是免费看了一场情景剧,钱该花的还是花了,并没有捡到所谓的便宜。至此,消费者收割完毕。
2、收割网红主播
在外行眼里,主播这个职业是时尚的,体面的,很多人都梦寐能当一名网红主播。于是,便催生了网红孵化机构,他们以招主播的名义让你加入工会,底薪+高额提成外加自由的工作时间,让很多有着网红梦的小姐姐没有一点抵抗力。B站上曾有UP主爆料:事先承诺的保底+提成,等你完成直播后,工会又会以各种理由克扣保底,最后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让你免费打工就算了,更流氓的是工会说要包装你,要扶持你,培训你,但你得交点基本的培训费。至于流量扶持嘛,工会还指望你给他们带来流量呢。
更有甚者,告诉你说,你看那个某某,月收几十万,你并不比她差呀,接着便怂恿你去整容,自掏腰包,他们再和医美合作一把,捞上一笔。你说你没钱,那他再怂恿你去贷款,他们再和贷款机构合作一把,再捞上一笔。
有没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其实他们就是把线下招聘平面模特的套路原封不动的移植到了主播身上。这千层饼似的套路,一层接着一层,让人应接不暇,直接将韭菜割到根都不剩。
3、收割商家
你以为直播行业就只是收割消费者和主播们吗?连商家也照割不误。
天价坑位费,直接让很多商家亏到底裤都不剩。大家都以为粉丝会为所谓的明星买单,其实不然,叶一茜直播一场卖了不到2000元,小沈阳为某白酒代言直播一场卖了20单,第二天直接退货16单,吴晓波的直播首秀,商家付了60万坑位费,最后成交不到5万。没有价格优势,销量自然也起不来。另外直播人气造假,直播销量造假,这些已经成为行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
造假背后,镰刀挥向了谁?当然是渴望销量的商家。商家们都被虚假的数据,刻意营造的成交氛围蒙蔽了双眼,交完天价坑位费进去后,等待他们的也终将是一场骗局。
我看好直播带货,但并不看好电视购物一般的直播带货。大家购买产品目的,更多的应该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而不是一味的低价哄抢,这就要求回归产品本身,这才是直播健康发展的趋势。新事物的出现,如果不加以管制,多半会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现在的直播生态,更像是一场猎奇与贪婪的虚假狂欢,虚假的背后,消费者,主播,商家,都成了受害者,无一幸免。这里面,有你,有我,也有很多无知的大众。
请不要再把直播当成救命稻草了,在我看来,不管是直播带货,还是普通电商,产品本身才是关键。如果不重视产品质量,只想依赖于明星和网红带货火一把,销量不好,完全怪罪于网红和明星,这个网红不行,直接换下一个。
“一个耍猴的,带着几个鼓掌的,套路一群吃瓜的。”这句经典的总结几乎可以概括如今的直播带货畸形发展。
直播带货如果一直走“低价策略”,这注定会搅乱品牌产品常年积累下来的经销体系,这种低价策略只适合小微品牌或者压根没有品牌的代工厂,持续的低价策略,要么重创经销商,要么就会因为压缩成本而导致产品质量成问题。
一句: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洗脑了无数人,很多人被这种“风口论”煽动,被幻想冲昏头脑的他们已经分不清是“风口”还是“疯口”,只知道那是一个口,最终一步一步落入“虎口”,沦为人家镰刀下的韭菜。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52096982/article/details/114276543?ops_request_misc=&request_id=860d261d96a74196884ce286e8101054&biz_id=&utm_medium=distribute.pc_search_result.none-task-blog-2~blog~koosearch~default-17-114276543-null-null.268%5Ev1%5Econtrol&utm_term=%E7%9B%B4%E6%92%AD%E5%B8%A6%E8%B4%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