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热的直播面前,医院一方面要鼓励医生积极拥抱新技术,一方面又不知道怎么对其进行合规管理。但医生直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隐藏的风险,着实应该引起各相关方面的注意。
随着互联网医疗和社交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通过直播方式进行医疗科普,但其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却鲜有人注意。比如,在诊室边问诊边直播,看似鲜活却暗藏侵害患者隐私权风险;直播时根据患者病情给出治疗方案,看似可以给网友提供借鉴,却可能违反医师法相关规定。
最新修订的医师法对医生在网络自媒体上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要求和限制。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医生通过网络直播科普医学健康知识应得到支持和提倡,但前提是必须符合医生执业规范的要求,对于科普与在线问诊应区别对待。
1.严重干扰和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由于国家健康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社会医疗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保健意识不断提高,许多潜在的医疗保健需求正在大面积释放。因此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一直不仅未能完全缓解,有的地方还有加剧之势。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各级公立医院特别是二级以上医院医务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许多富有奉献精神的医务人员经常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状态,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网上直播带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假如一个医生热衷于直播带货,时常琢磨着每天通过直播带货能赚到多少银两,他还能心无旁骛地为患者服务吗?面对就医的患者时,他能不三心二意、魂不守舍吗?假如允许医生业余时间直播带货,假如医生们都为直播带货整得口干舌燥、哈欠连天,还有相应的精力去应对本职工作范围内突然产生的意外情况吗?
2.直播带货过程中很容易误导消费者,甚至导致误诊。
3.易触碰相关法律法规,动摇医德之风。医生直播带货之所以受到消费者关注,最根本的原因是“医生”这一职业身份的加持,且其供职医疗单位也有潜在的为其行为背书的作用在。在公众心目中,医疗行业是神圣的行业,医生群体是时下社会上最受信赖的群体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一行为比明星为某些产品代言起的作用的力度更大。当许多被从众心理裹挟的消费者一窝蜂般去买某些医生大V推荐的洗发水、巧克力之类的食品时,吸引他们的是对医生的信任,同时也是是医生将自己的职业身份成功地实现了变现!但医生这样做的时候,是否想到过其行为是否符合《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的要求?要知道天上没有凭空掉馅饼的美事,任何收益都伴随着风险!当那些医生大V拿Q拿到手软的时候,是否想到过那些Q有一天有可能变成烫手山芋?当自己沉湎于带货顺畅、商家围猎的美好情境中时,是否想到如何真正为自己、为消费者、为自己所供职的医疗机构负责?趋利之心人皆有之,但总要控制在理性范围之内,一旦无限度膨胀,就很可能走到事与愿违、悔之无及的邪路上去。
站在直播带货的风口之上,秒光的库存、动辄数亿的销售,吸引着各行各业、各色人群的入局。
如今,越来越多的医生触网,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在社交平台成为大V。这背后是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也展现出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关切和在网络中获取权威信息的需求。在这些平台上,医生通常有4种商业化变现模式:带货、知识付费、付费咨询以及直播打赏。
临床医生的日常往往是忙碌的,把枯燥的专业内容讲清楚也需要能力,因此,既有专业能力又善于掌握传播规律的医生愿意走向互联网,非常受欢迎。一些医学常识的科普、误区的纠正、及时的辟谣,都是海量信息中的稀缺资源,权威理性的声音也是公众讨论中缺少的。
我们肯定科普的价值,也无需回避互联网渗透,但在包容生长的同时,我们不应无视新业态发展中的误区和边界。这其中就包括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即便是为了科普,在内容选择上也应该审慎,选取有参考价值的典型病例,并征得患者同意。这同样也有助于避免网友无差别地借鉴诊疗方案,从而引起恐慌或是延误治疗。
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直播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在线问诊”,有些还包含着打赏、带货、开通商品橱窗等付费和变现手段,这其中的伦理和合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某头部直播平台的数据显示,一些紧跟热点、口才出色的医生入驻平台短短几个月,粉丝量已达到百万级。有的医生7天内的销售量达到120万。累计粉丝数近2000万的一名医生披露,他在医院值夜班时,外面排着100多个商户寻求合作。
确实,对于大多数而言,比起半路出家的“杂食类”博主,拥有医生身份认证的达人显然更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在专业知识的光环加持下,即使推销技巧一般,也很难拒绝一位医生的健康类产品安利。毕竟,“医生是专业的嘛”,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曾有报告称,62.2%的医疗从业者依然在考虑或已经在从事副业。的确,对于一直抱怨收入低的医生们,直播带货算得上是一个站着吃饭的阳光副业,而且是一个低风险、高性价比的选项。月工资几千块的三四线医生,靠着带货,年收入翻倍,在行业内已经“见怪不怪”。
所以,大多数支持医生直播带货的人认为,相对于凭借处方权从医药企业获得“回扣”,医生直播带货并未被我国法律、政策禁止,无论收入高低均都体现了医生在工作时间外的劳动价值。身处“全民直播”时代,医生职业群体不应被剥夺参与直播的权利。
而且医生牺牲精进业务的时间投身网络医学科普,兼顾商业和职业,挤压“神医”的生存空间,满足用户对于健康专业知识的需求,也算值得。
此外,用户信赖医生带货,是相信他们拥有相应垂直领域的专业知识,当他们脱离专业推销,权威性也随之消解。隔行如隔山,医生再怎么承诺“严格选品”,实际效果也难以保证。当推销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被质疑智商税,抑或是没有达到宣传效果,“翻车”的不止是医生个人,还会连累所在医院,伤害整个医生群体。
还有业内人士直接指出,就算带货是因为工资低,需要养家糊口,“不得不”搞副业,也不能一边以职业身份获取信任,一边声称“医生也是普通人”忽视职业公共性要求吧。“赚了Q是自己的,出了事是大家的,怎么也说不过去。”
带货,的确有潜力成为医生们的阳光副业,但在规模化之前,还有道德困境需要突破。另外,我们还需要警惕的是,在产业化、商业化的过程中,不仅医生这个传统而矜持的职业的公共性会受到冲击,医生的自主性也会被消解,还可能“沦为资本的工具人”。
当边界更清晰,规则更明确,互联网与医疗碰撞出的新业态才能更健康地发展。相反,若是任由其野蛮生长,不仅一些危言耸听的假冒“白大褂”会趁虚而入,民众对于互联网医院和在线问诊的信任感也会降低,这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直播带货终究有风险。医生就算可以在选品上严格把控,也很难保证后续的发货、物流、售后等环节毫无意外。
在本就医患矛盾频发的今天,医生这个群体已经不起多少折腾。但他们承受的污名少一些,某些患者也不会“激情伤人”。
对于医生直播带货的问题,其实还是规范化比较好,毕竟消费者能买得安心,医生也能卖得放心。因为在带货直播间中,有些医生禁不住诱惑,会销售一些法律擦边球的医疗用品和“三无药物”。
那么如何规范医生直播带货呢?这里有6个建议:
1)行业协会制定统一标准,确保医疗用品质量并约束医药的直播带货行为;
2)直播平台认证好主播的从业资质,对于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进行清理,并不允许没有认证过的主播身着医生服装来混淆消费者。
3)医疗主播要承担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责任,以避免个人问题影响到医生群体。
4)《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排查机构自营公众号、官网、APP商品详情页是否存在夸大功效、虚构医生资历和机构资质、虚假案例对比图等行为,如出现立刻删除或隐藏。
5)核实机构自有医生、仪器、产品相关资质介绍,如出现无法验证的头衔、科研成果,建议尽快下撤,避免风险。
6)严格把关直播台本,清晰红线;很多机构在直播过程中,会给主播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殊不知主播为了效果,无意间展现出的一些措辞、行为,很可能被录屏成为打击重点。因此,医美机构在进行直播前,需要对主播台本进行把控,切忌出现功效夸大、不正当商业竞争,以及违反广告法的举动和措辞。
三甲医院医生日常忙碌,没有时间为常有之事,但忙碌中,抽出时间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也诚然如此。据《2018年微博网红医生前30强排行榜》数据显示,2018年微博网红医生排名前30强的医生中,任职于三甲医院的有17位,占比56%。
医生在时间上该如何取舍,真的很考验一个医生的时间分配和管理、投入与产出比的分析与权重。关于医生该不该做视频,每个医生内心都有自己的权衡。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7717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