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不一定要和参考设计一样
19.必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节奏和韵味,能够背诵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特色)
4.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培养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0.
(图片导入)
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设计:
第一环节:图片导入,介绍背景。
1.PPT展示有关 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表述其特点。
2.PPT展示诗歌写作背景。
第二环节:初步朗读,整体感悟
1.学生默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识
2.听录音朗读
3.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学生齐读
4.教师指明学生朗读并作出评价
第三环节:细读文本,问题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明确并对重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一定会问: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以诗眼为中心版:
1.以“”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课件出示问题: 各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10分钟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教师点评、总结。
最后)
学生带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再读全诗,领悟诗人 的情怀、人生境界、志趣。
简易版:
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设计:
一、诵读
1.学生自由诵读
2.指明学生诵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点评。
3.教师范读。
二、品味
(一)上阙
1.学生朗读上阙,想象诗词的意境
2.小组合作,品味诗词精妙的用语
3.小结
(二)下阙
1.学生朗读上阙,想象诗词的意境
2.小组合作,品味诗词精妙的用语
3.小结
(三)总结
总结语:描绘 的情景,烘托了 气氛,表达了 情感。
21、参考设计
活动主题:
活动形式:师生问答,拓展阅读(角色扮演)
活动过程:
第一种,假如是课外内容
1.活动导入:导入语
小组合作归纳和“”有关的诗词句,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评。
2.诗句研读:(课外内容)
谈谈对课外内容的理解
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明确:
展示答案)原文
活动总结
第二种,假如是和作者思想有关的诗句(诗人的其他诗句)
活动主题:
活动形式:师生问答,诵读,小组讨论
活动过程:
一、诵读诗句
1.学生齐读,体会语气
2.老师范读,学生再次齐读
二、启发提问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教师明确:
三、活动总结
总结:放映了 品质、志向、胸怀(问啥答啥)
文言文
19.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整理通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作者背景,体会作者 情感。
3.反复诵读
(写景)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游览路线,概括文章大意,领略 独特的风景。
(言志)鉴赏严密的论证结构,学习史论的写作特点,体会史论作品的严密逻辑。
(说理)了解 的相关知识,结合时代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认清
3.了解文体的相关知识,划分层次,梳理行文思路,分析课文内容,鉴赏重难点句。
4.把握文本内容,学习艺术手法(论证方法),品味语言特点
5.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体会古代 的爱国情怀。
20.参考设计
第一种
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设计:
第一环节:图片导入,介绍背景
1.PPT展示有关 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表述其特点。
2.PPT展示文章写作背景
第二环节: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
2.教师要求学生初步梳理作者游览 的路线
第三环节:细读文本,探究问题
学生小组探究以下问题,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评并明确。
文章写作的线索是什么?
第一段再到最后一段
(景象,顺序,内容)
第四环节:再次诵读,教师总结
第二种
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设计:
第一环节:介绍文体常识
第二环节:初步朗读感悟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
2.听录音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学生齐读
3.教师指明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指导并总结
第三环节:梳理文章结构
学生小组探究以下问题,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评并明确。
(表明作者观点,起什么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第四环节:分析语言特点
再次朗读课文,讨论这篇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小结:
22、参考设计
活动主题: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过程:
一、分组搜集
将全班同学分为五个小组,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来搜集与泰山有关的诗文。
二、成果展示
各小组把收集到的诗文派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三、班级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以讲解等方式想起他小组展示自己小组对诗文中的理解
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点评。
四、教师总结
总结语
活动主题:
活动形式: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过程:
一、探究
二、合作
三、统筹
原文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6147154